赤水竹海竹乡饭店怡心双人标间-地方美食葫市镇金沙街中段竹乡饭店

2021-03-24

贵州赤水当地特色:
  1、餐饮特色,熊猫餐(竹海系列宴)、丹霞山野菜、赤水河鲜宴、桫椤恐龙宴等原始、天然的风味线。
  2、风味小吃,黄耙、猪儿粑、古蔺麻辣鸡、赤水烧烤、合江烤鱼等享誉省内外的特色小吃。
  3、土特产品,虫茶—学名“珠茶”;竹笋系列:冬笋、玉兰片、竹荪等;合江荔枝、泸州桂圆等。
  4、名 酒,茅台、郎酒、泸州老窖等。赤水晒醋、全竹香扇全竹地板竹工艺品及其各种名贵中药材。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最西北部,地处东经105°36′35″、北纬28°17′02″,全境跨东经105°36′~106°15′,北纬28°16′~28°46′。东西轴线长61.85千米,南北轴线长55.35千米,位于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川渝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赤水全市森林覆盖率80.3%,居贵州省第一位。
  赤水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的之誉。 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以及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而扬名中外。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简介

QQ截图20210215102036.png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城东四十余公里。其中占地面积10666公顷,内分3个景段,中心景点为野竹坪观光休闲区。

公园内有楠竹十七万亩,遍布群山峻岭,登上公园"观海楼",凭栏眺望,一望无际的莽莽绿原,铺山盖岭。

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拥有竹类12属40多种及2个竹变种的千百万竿各类竹子。

赤水人嫌一时间难以说清这些竹种名称,便大而化之简称楠竹和"杂竹"。楠竹,又名茅竹、猫头竹、孟富竹,学名毛竹。因其竹节稀、壁厚、尖削度小、材质优良,用途很广,早已闻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

主要景点

区内尚有"天锣"、"地瀑"、"八仙树"、"夫妻树"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为游人增添无穷乐趣,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好享受。

折叠天锣

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原代理秘书长兼军事物馆馆长贾若瑜将军回到赤水老家,特地游览了天锣地鼓景观,写有律诗颂赞:

杌江曲曲绕青螺,疑似瑶池落凤坡。绿海阶梯鸣地鼓,丹岩绝壁听天锣。

迎风自有千山竹,伴月能无万岁桫。大好自然偏赤水,蓬莱仙境此间多。

八仙树

夫妻树

"夫妻树"在古代称为"连理枝",又称"生死树",这是树林中与人类夫妻般相依而生的一种现象·同根生的树。

哪棵是男?

哪棵是女?

他和她拥抱在一起

不怕世俗目光

不怕流言蜚语

为了爱情

哪怕得罪天庭

他说:不白活一回

她说:雁叫鸟相随

观海楼

诗人邱仲书在登上观海楼时,有感而发,留下佳句:

绿色丛中一玉楼,茫茫竹海眼中收。

秋风习习迎乡友,万树千竿笑点头。


交通信息





门票价格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门票:60元
门票说明:
①半票优惠特定人群:年满60周岁至69周岁的老年人(含60岁)、全日制在校学生凭有效居民身份证或凭学生证享受五折优惠(参团旅游除外)。

②免票特定人群:70岁以上老人(含70岁)凭有效居民身份证;6周岁以下(含6周岁)或身高1.2米以下(含1.2米)的儿童(必须有成人陪同,团队除外);残疾人、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导游带团、记者凭国家有效证件。

③赤水市民凭本人身份证购买本人市民票。其他各类优惠或激励活动开展期间的有关优免,以本公司依据上级临时性规定行文明确为准,凡公司未行文明确的一律不予优免,活动结束相关优免政策自行结束。

优惠信息:

自恢复运营之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施免票优惠。

放时间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开放时间:①淡季(12月至次年3月):08:00--16:30 ②旺季(3月至11月):08:00--17:00

用时参考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如果你来晚了可以住在葫市镇金沙街中段竹乡饭店-是一家很好的旅游吃住的好地方。可以预订的哦。预订电话:13595226140

904044156065681124.jpgIMG_0677.JPG

5877060109149156511.jpg

IMG_0684.JPGIMG_0685.JPGIMG_0682.JPG

还可以在中国特产美食网上预订,价格优惠-价格在200左右的标间是不错的选择,此店,方便,安全,卫生。

在线预订: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0317194844_副本.png

相关评论

收起

取消
技术支持: 淘福
  • 首页
  • 在线入住
  • 会员
  • 产品订购
  • 中国特产美食网版权所有